关注微信公众号
联系我们
电话:0773-8214133
地址:恭城瑶族自治县
网址:www.zaigc.com
资讯分类
资讯详情
【瑶族民居的五个典型案例】广西恭城县朗山村平地瑶建筑
瑶族民居的五个典型案例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朗山村平地瑶建筑
金秀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,有盘瑶、山子瑶、坳瑶、花蓝瑶、茶山瑶五个支系。金秀六巷乡位于金秀县城西南部,距县城96千米,为圣堂山以南的丘陵山区,有坳瑶、盘瑶、花蓝瑶、山子瑶四个瑶族支系,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十分多元。本案例选取的花蓝瑶建筑以泥瓦式建筑为主,平面布局上包括了“燕窝式”“摆栏式”“锁匙头式”等类型。黄色的夯土墙结合青色的瓦片屋顶,色彩和谐统一,别有风格。
金秀六巷屯花蓝瑶的每一栋房子都是黄色的泥墙,上盖黑黝黝的瓦。民居一般为带庭院的单座建筑,鲜有复式建筑,不与其他建筑物相连,自成一体。在庭院中,花蓝瑶人往往载植有盆景,将庭院装扮得生气勃勃,融入自然本色中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金秀的花蓝瑶人的民居摆脱了原来比较简陋的寮房,利用当地出产的丰富的建筑材料,适应气候环境而选择修筑了一种生土建筑——泥墙瓦房。
他们用新建筑材料如耐用的水泥砖或火砖代替了原来的竹木,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的发展与变迁,他们开始将房间间隔起来,并搭建楼层,楼上用来堆放杂物和储藏粮食,有的还可兼作卧室或客房,楼下则分别为一家人的起居之处。对花蓝瑶人必不可少的火塘只是换了位置,并没有取消。
王尚屯白裤瑶新村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南部,距乡政府所在地约4下米,为白裤瑶新村聚落。建筑保留白裤瑶传统建筑的牛角、铜鼓等元素符号,安置在屋顶、檐口、门窗等处。新村聚落共推倒重建民居72户,立面改造14户。建筑前有晒台,背靠坡地,一般为双拼或独栋的形式,两层,但与原有的十栏式建筑相比,一层已经不再用于圈养牲畜。建筑色彩简洁统一,手法十净,既体现一定的瑶族特色,又充分满足现代功能的需求。
金秀五个瑶族支系中的茶山瑶由于较早进人大瑶山,分布情况最为复杂,遍布于金秀的中部和北部。由于其人口众多,发展较好,逐渐聚居形成了如今的金秀县城,同时由于地处山地与丘陵地区,人多地少,茶山瑶建筑风格除典型的瑶族砖瓦式的“燕窝式”“摆栏式”“锁匙头式”以外,还因地制宦形成了狭长形筒子房式的建筑,用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状况。同时伴随建筑新技术的发展,产生了大量的现代建筑,由于风格与瑶族建筑差异较大,因此近年对其进行了统一的立面改造设计。
金秀县城内茶山瑶的房屋从建筑布局上可以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“狭长形筒子房”,为垂直于较平缓的等高线布置,房屋布局联排组合,住宅平面为多进式,用做畜栏、米房、厅堂、卧室、洗澡房、厨房,室内阁楼上有禾仓,墙不开窗,但是有天窗和亮瓦,一层内设阁楼;第二类是“三问横排式”,即典型的“燕窝式” “摆栏式” “锁匙头式”等,房屋为三问横排组合,为平行于等高线布置,左、右房问开窗,房问多为卧室,中问房屋为厅堂,后屋设有厨房和畜栏鸡舍,禾仓屋另建。
茶山瑶原创性建筑的几个要素为缓坡顶、吊脚楼、多进深、亮瓦、彩画屋檐、隔栅门,这些要素构成了茶山瑶建筑的独特风格。金秀县城民居的改造主要参照金秀县六段民俗村建筑,以“人”字形屋顶为主要特色,配以木质栏,不设飞檐,以瓦顶为主,并在窗台处盖以瓦式滴檐,具有瑶族特色。
秀水村位于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境内,距县城约30千米,建于唐开元年问,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。该村交通便利,瑶族与汉族相互影响,形成了汉瑶结合的独特的建筑风格。其瑶族民居接近于砖瓦式的“摆栏式”三开问建筑类型,屋外无柱廊。
建筑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问堂平列式(即“摆栏式”建筑加左、右两问耳房)和天井门楼结构式两种。三问堂平列式的房屋,正中的一个大问是厅屋,两侧两问分前、后两节,后节作卧室,前节一般安置灶膛作厨房使用。厨房依墙设有火塘,火塘上方有一吊顶木架,铺上竹笄,可烘谷禾和腊肉用。厅屋的正中一律设有神龛,神案上立有列祖列宗的牌位。天井门楼式结构的房屋,三问平列的房屋前面设天井,天井前面建起堵墙,正大门从中间进,通天并,通左、右厢房成回廊,达正厅。
朗山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,始建于1818年,历史文化悠久。村民世世代代都是瑶族,但他们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接受汉文化的熏陶,汉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,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建筑精美、平面布局独特的瑶族古民居建筑群。其瑶族民居接近于砖瓦式的“摆栏式”三开问建筑类型,屋外无柱廊。
朗山村古民居色彩较统一,墙面采用青砖或红砖砌筑,仅在檐口、山墙轮廓处和门窗套处采用白色粉饰,形成色彩对比;有精美的彩绘和木雕。彩画纹饰的总体特征是纹饰纤细,颜色淡雅。古民居群建筑外观为灰白色,后期新建建筑多为红砖砌筑,较少抹灰,分布在古民居群外围。
图文丨中国瑶族文化网
本文属于转载,转载自:恭城瑶家大院